語音播報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海倫示范區(qū)田間鑒評測產專家組
專家在為玉米測產
海倫市的厚層黑土深達1米
中國科學院海倫農業(yè)生態(tài)實驗站的長期定位試驗基地
“玉米示范田畝產650.3公斤,,比當地生產田每畝增產69.9公斤,增產10.75%,。經田間實測,,土壤耕作層厚度在32~34 cm?!?/p>
“大豆高產創(chuàng)建區(qū)平均畝產222.4公斤,,比農民常規(guī)增加產量23.1公斤,增產11.6%,?!?/p>
10月6日,綏化市海倫市前進鎮(zhèn)勝利村和六合村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由海倫市農業(yè)農村局和北安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黑土糧倉”測產專家組,,對示范田塊和農民對照田塊進行現(xiàn)場測產。
“增產是意料之中,?!敝袊茖W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研究員鄒文秀,也是“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項目海倫示范區(qū)負責人,,她對海倫市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情況一直非常了解,,“海倫市2018年被農業(yè)農村部確定為黑土保護利用整建制推進試點縣,2021年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簽定了為期五年的‘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在黑土地保護利用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p>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厚土豐糧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是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的簡稱,,也是中科院針對東北地區(qū)黑土地退化嚴重、地力透支等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的重大問題,,與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古三省一區(qū)合作開展的重大科技攻關與示范任務,。‘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就是要通過對黑土地退化過程與機理研究,,從科學原理上解決‘為什么’的問題,。通過耕作技術和種質創(chuàng)新資源研究,,從技術體系上解決‘怎么做’的問題;通過構建感知與監(jiān)測體系,,從區(qū)域上解決‘在哪做’的問題,。通過智能農機研發(fā)與推廣,從實施載體上解決‘誰來做’的問題,?!焙邶埥『谕恋乇Wo利用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說,。
為什么要選擇海倫市作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zhàn)的七個主戰(zhàn)場之一,?“這是因為海倫市地處松嫩平原中東部,是我國典型黑土帶分布的核心區(qū)域,,黑土層比較深厚,,在這里主要開展優(yōu)質黑土地保育模式示范?!表n曉增介紹,。
針對區(qū)域內氣候冷涼,,土壤質地黏重,,春季地溫回升慢影響作物播種時間和出苗的問題,和土壤有機質下降,、水土流失加劇限制黑土地生產能力提升的問題,,項目組集成了以秸稈、有機肥或秸稈配合有機肥深混還田為核心,,配套優(yōu)質品種,、綠色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肥沃耕層構建與保育模式。
“我們這些玉米明顯長的比較均勻,,而且在專家指導下,,用藥少還沒有病蟲害,尤其是這個根系比較發(fā)達,,這樣它就能吸收的營養(yǎng)多,,長得也比較壯,抗倒伏,,刮大風也不怕,。到秋了這棒子長得就是好,粒粒飽滿,,油光錚亮的,。”六合村楊樹鵬說,。
“龍江模式”因地制宜增產增收
在前不久印發(fā)布的《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黑龍江省有兩個模式作為有效治理模式進行推廣,一個是以秸稈粉碎、有機肥混合深翻還田,,結合玉米—大豆輪作為關鍵技術的深耕培土“龍江模式”,,一個是以秋季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春季有機肥拋撒攪漿平地的水田“三江模式”,。而在海倫,,就有這兩個模式最好的實踐結果。
“我們海倫積極探索實施了旱田以有機物料還田為核心的肥沃耕層構建模式,、緩坡型耕地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水田肥沃耕層構建技術模式、堆漚有機肥技術模式‘四種模式’,,助力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整建制推進,。這也是‘龍江模式’中的核心技術?!焙愂修r業(yè)農村局劉向波介紹,,“我們采取與兩大平原建設工作相結合、與農業(yè)科技園區(qū)建設相結合,、與‘互聯(lián)網+農業(yè)’相結合,、與秸稈綜合利用相結合、與‘三減兩增一提高’相結合,、與輪作項目相結合,、與畜禽糞便廢棄物綜合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相結合等“七個相結合”辦法進行推進。通過實施黑土地保護項目,,促進了規(guī)模種植,,實現(xiàn)高標準耕作。經營主體推進耕地輪作制度,,使農業(yè)種植結構更趨合理,,農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通過玉米,、水稻秸稈全量深混還田以及利用秸稈漚制有機肥等處理方式提高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同時又避免了因焚燒秸稈而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p>
劉向波進一步舉例說,,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的地塊,每畝增產糧食30~40公斤,,增產5~10%,,每畝節(jié)約化肥2公斤,每畝節(jié)本增效50~70元,。
海倫市東林鄉(xiāng)文明村支部書記王大偉告訴記者,,因為村莊靠近小興安嶺下部,,丘陵地較多,一直存在坡耕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的現(xiàn)象,。后來采取了“坡改短”的方式,將長坡改為短坡壟,,并在地頭栽種植物籬,,提升土壤抓地力,防治水土流失,。經過2018年深松,、2019年深翻、2020年深埋,,如今村中2萬畝坡耕地的地力得到提升,。
海倫市士玖水稻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利用秸稈還田后產生的草炭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在降低化肥投入的同時保護黑土,,水稻的產量由以前的7.5噸增加到9噸,質量也得到了一定提升,。因為農戶認可度高,,這一模式還被推廣到周邊的村鎮(zhèn)。
長期定位試驗為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提供科學依據
在海倫,,有一個中國唯一從事黑土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長期定位觀測,、研究與示范的國家級野外臺站,,那就是中國科學院海倫農業(yè)生態(tài)實驗站,。
“從1985年開始,我們就進行了一系列黑土長期定位試驗的系統(tǒng)研究,。在一塊土地上,,我們進行了很多種試驗,有的測試不同程度開墾對黑土地的影響,,有的測試施用有機肥對增加有機質的作用,,有的測試秸稈還田的效果……通過這些試驗數據,科學揭示了黑土肥力演變過程和黑土地墾殖后耕作措施對土壤肥力的調控機理,,為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的 提出提供了科學依據,。”鄒文秀介紹,。
通過調查研究,,他們確定了東北黑土地墾殖時間節(jié)點??臻g換時間和自然土壤墾殖逆過程的研究方法,,將自然土壤墾殖分為兩個過程:墾殖初期“激烈變化”過程的“激變”期和墾殖后期“微變”過程的 “穩(wěn)定”利用期,。通過實踐,研究人員總結出了阻控黑土土壤有機質下降的技術途徑,。
“36年的長期試驗證明了在施用氮磷鉀肥的基礎上增施循環(huán)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含量比起始土壤增加了14.05%,平均每年增加217mg/kg,。在典型黑土區(qū)中部的定位試驗研究表明,,連續(xù)13年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增加了19.5%?!笨春谕恋乇Wo利用效果,,數字最有說服力。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