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古姆星云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fā)現的最大角尺度的發(fā)射星云。半個世紀以來,古姆星云可能是背景脈沖星散射屏的觀點多有提及卻未獲證實。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和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依托上海天馬望遠鏡對脈沖星B0740-28星際閃爍現象的長期“雙頻同時”監(jiān)測結果,找到了回答這一歷史疑問的直接證據。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英文版)上。
上海天馬望遠鏡脈沖星小組和國內同行設計了研究方案,并利用天馬望遠鏡將其付諸科學觀測實驗。團隊選取古姆星云背后流量較強的脈沖星B0740-28作為“探針”,在兩年內利用天馬望遠鏡對其星際閃爍現象進行21組雙頻同時觀測研究。與歷史觀測相比,此次觀測研究具有“一鏡雙頻”、更高的低頻分辨本領和更高的高頻靈敏度等特點。
脈沖星星際閃爍是星際空間中非均勻分布的等離子體散射所致,表現為射電波段流量隨時間和頻率的準周期調制。這一調制與脈沖星、觀測者、介質屏的相對位置相關,并受到三者間相對運動等因素的影響。該團隊在2.25GHz和8.60GHz探測到脈沖星B0740-28的星際閃爍現象,開展了自相關和傅里葉分析,量化了星際閃爍參數和調制情況。在此基礎上,研究擬合出散射屏位置、星際介質膨脹速度,得到了迄今為止該星云為背景脈沖星散射屏的直接證據。
進一步,該研究在8.60GHz探測到二級譜中的閃爍弧結構,創(chuàng)造了目前相關研究的最高探測頻率紀錄。研究通過分析閃爍弧的周年調制情況,提出了該方向的星際介質散射特性為“各向異性”,并擬合出散射長軸的方向。憑借雙頻同時觀測優(yōu)勢,研究獲得了更可靠的星際介質散射指數,并發(fā)現了古姆星云隨時間不斷變化。
研究工作得到科學技術部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專項、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等的支持。
古姆星云及背景脈沖星投影圖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