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就因為熱愛,35歲辭職轉行,行不行?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從一名醫(yī)生成功轉型為研究毒蛇的科學家。前不久,丁利團隊發(fā)現并命名的素貞環(huán)蛇成為亞洲陸生第一毒蛇,相關研究成果刊發(fā)在學術期刊《毒素》上。
丁利最初的職業(yè)是醫(yī)生,但他從小就對蛇感興趣。2004年,丁利為熱愛改行,辭掉了臨床醫(yī)生的工作,離開老家北京,一路南下來到四川,從事與蛇相關的基礎研究。
丁利改行的決定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丁利說,醫(yī)學會涉及普通生物學內容,兩者有相通之處,并且他早已對國內各種蛇的特征爛熟于心。
做蛇類研究,尤其是毒蛇研究,毫無疑問是危險的。為了尋找毒蛇,丁利時常要在深山密林中跋涉數日。一次在秦嶺的科考中,他左手中指被蛇咬了一口,導致他在床上躺了3天,也疼了3天。每每被問及是否后悔當初的決定,丁利的答復只有一句:“如果不這樣做,我才會遺憾。”
雖然蛇類研究又苦又累,也不容易出成果,但丁利并不覺得自己的選擇和堅持有多了不起。在他看來,所有的選擇都是他追隨內心熱愛的結果。“就是喜歡,就這么簡單。”他說。
如今,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新的科研趨勢。丁利希望憑借積累的醫(yī)學知識和動物學相關研究經驗,將毒蛇咬傷臨床診治和動物學研究結合起來,成立一門蛇咬傷流行病學新學科,探究毒蛇咬傷發(fā)生的規(guī)律。憑借對毒蛇研究的滿腔熱情和堅定信念,他正一步步朝目標邁進。
(原載于《科技日報》?2025-02-10?第05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