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化療/靶向治療是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案,然而化療/靶向治療并非適用于所有患者,。部分患者對化療/靶向治療沒有響應,,而該情況對治療沒有益處,甚至造成無法逆轉的身體損傷,。目前,,尚無臨床指南指導醫(yī)生在治療前評估化療/靶向治療效果,導致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總體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基于治療前預測手段缺失的情況,開展非小細胞肺癌化療/靶向治療療效預測對個性化醫(yī)療具有臨床意義,。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y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欣團隊與山東省腫瘤醫(yī)院合作,,探究治療前醫(yī)學影像信息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靶向治療療效的預測價值。該研究入組了322例接受一線化療,、靶向治療或二者聯(lián)合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中,腫瘤響應組152人,,腫瘤無響應組170人,,收集了患者的肺部CT影像數(shù)據及臨床資料(年齡,,血清標記物等)??蒲腥藛T利用腫瘤原發(fā)灶CT影像,,借助影像組學方法及機器學習算法構建預測模型。研究表明,,非小細胞肺癌腫瘤區(qū)域的影像學特征具有獨立預測化療/靶向治療效果的能力,,并且融合上述特征構建的模型預測精度達到0.746(如圖所示),實現(xiàn)了目前已報道的精度最高的非小細胞肺癌化療/靶向治療療效預測,。
該研究探索并驗證了腫瘤區(qū)域影像信息(CT)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靶向治療效果的預測能力,,構建了非小細胞肺癌化療/靶向治療療效預測模型,為臨床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方法,。
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European Radiology上,。
非小細胞肺癌化療/靶向治療療效預測模型的ROC曲線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