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張同作在辦公室查閱文獻,。 本報記者 張?zhí)N攝
2025年伊始,,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青海省動物生態(tài)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同作帶領團隊,,對藏羚羊,、普氏原羚等6種青藏高原特有食草動物開展腸道微生物多樣性調(diào)查。
過去20多年,,張同作主要從事野生動物資源調(diào)查,、研究工作,研究對象是馳騁在三江源的野生動物,,并帶領團隊守護被譽為“高原精靈”的藏羚羊,。
2024年,,張同作團隊成功組裝藏羚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獲學界關注,。前不久,,他憑借突出貢獻獲得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在鳥島記錄“小生靈”
1998年,,張同作從東北林業(yè)大學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專業(yè)畢業(yè),。之后,他便來到青海,,入職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最初主要的工作地點是中國八大鳥類保護區(qū)之首——青海湖鳥島。
鳥島,,因島上棲息著數(shù)以萬計的候鳥得名,。那里鋪天蓋地的鸕鶿、漁鷗,、赤麻鴨,,讓初出茅廬的張同作非常震撼。
“十幾萬只鳥在鳥島棲息,。一旦受到驚擾,,成千上萬只鳥瞬間飛起,場面非常壯觀,?!睆埻骰貞洠澳菚r鳥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因為有鳥陪伴,,我并沒覺得日子苦,反而樂在其中,?!?/p>
白天,張同作舉著望遠鏡,,拿著紙筆,,記錄這群可愛的“小生靈”。但當夜晚臨近,,鳥島會有猛獸出沒,。
“1999年,我在鳥島住的房子沒有電,,晚上只能點蠟燭,。”張同作回憶,,一次幾只狼趴在門口要沖進來,,他使勁頂住門,。好在那些狼“突擊無果”,最后全部離去,。此事至今讓他隱隱后怕,。
與鳥相伴2年后,張同作決定求學深造,?!扒嗪J屈S河、長江,、瀾滄江的發(fā)源地,,是野生動物的理想家園。除了鳥類,,這里還有許多動物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張同作說,,“我希望繼續(xù)學習,,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術(shù),為保護珍稀野生動物貢獻力量,?!?/p>
2001年9月,張同作開始在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3年后,,他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
成為野外生存高手
20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曾有盜獵分子獵殺藏羚羊謀利,,讓“高原精靈”一度瀕危,。這引起張同作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蘇建平的關注。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煽晌骼?、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等自然保護區(qū),,在維持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中作用關鍵,。在蘇建平的帶領下,2003年起,,張同作多次赴可可西里展開野外考察,,以深入了解“高原精靈”的生存狀態(tài)。
“第一次去可可西里時,,我好不容易扎好帳篷,,擺好鍋碗瓢盆及科研用具,,突然狂風大作,帳篷和設備全被吹跑了,。我拼命追,,但有些東西還是找不到了?!睆埻骰貞?。
為了解藏羚羊的日常習性和行為節(jié)律,張同作晝夜不停地跟著羊群行進,,不敢有絲毫懈怠,。
冬天是藏羚羊交配的季節(jié)。張同作和同事來到可可西里,,觀察“高原精靈”的交配規(guī)律,。“我們把車停好,,拿望遠鏡觀察,。但車窗會結(jié)冰,只能搖下車窗盯著,。那時,,風一吹,眼淚‘嘩’就流下來,?!睆埻髡f。
經(jīng)過十余年科考,,張同作成長為野外生存高手,,帶領團隊積累了大量有關藏羚羊野外生存的第一手數(shù)據(jù)和資料。他聯(lián)合青海大學研究團隊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成功組裝了藏羚染色體級別的基因組,,首次獲得藏羚染色體水平的高質(zhì)量基因組和注釋信息,。相關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發(fā)表在《自然》雜志旗下綜合性科學期刊《科學數(shù)據(jù)》上。
“做這項工作難度不小,,其中樣品采集最棘手,。瀕危野生物種采樣的基本原則是不傷害、不驚擾,。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睆埻髡f,。
不過,隨著技術(shù)升級,,“不傷害,、不驚擾”的監(jiān)測正在逐步實現(xiàn),。“如今,,紅外相機和無人機普遍應用,,有些科研人員難以到達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也能被全天候無干擾監(jiān)測,?!睆埻髡f。
把“接力棒”傳下去
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此后,張同作帶領團隊參與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試點建設工作中,。
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張同作團隊每年花大量時間在三江源進行野外調(diào)查。經(jīng)過多年努力,,他們完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本底調(diào)查,,建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本底數(shù)據(jù)庫。
此外,,張同作帶領團隊利用生態(tài)位模型和GIS空間分析技術(shù),,匯總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珍稀有蹄類動物棲息地空間動態(tài)分布圖集。相關研究成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èi)珍稀動物潛在棲息地選擇提供了依據(jù),。
張同作說,,他非常幸運,選擇了野生動物保護和研究這一“最好的工作”,?!坝米约核鶎W所知為國家做點事,與野生動物為伴,,我想不出還有比這更好的工作,。”他說,。
張同作對工作的熱愛,,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學生,。
“張老師常說,,做科研很有意思,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睆埻鞯膶W生高紅梅說。
令張同作欣慰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青藏高原,,野生動物保護和研究人才隊伍日漸壯大,。“他們餐風飲露,、立冰臥雪,,走遍‘無人區(qū)’廣袤的土地,和我一起守護著以藏羚羊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我要把‘接力棒’傳下去,。”張同作說,。
(原載于《科技日報》?2025-01-13?第05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