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郭愛克?朱獻東/攝
84歲的郭愛克早早地走進辦公室,一如往常,。
狹長的辦公桌上,,高高地壘著兩摞書,其中尤為醒目的是一本厚厚的《新德漢詞典》,。37歲時,,根據(jù)中德科技交流協(xié)議,郭愛克被公派到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獲得德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的學者,。
郭愛克的辦公室位于走廊入口處,這里總彌漫著一種特殊的酸甜氣味——來自玉米粉,、啤酒酵母,、麥芽糖等,這些都是喂養(yǎng)果蠅的食材,。從事果蠅研究多年,,郭愛克對這種氣味習以為常。
鮮為人知的是,,直到53歲,,郭愛克才開始迷上果蠅,。許多人不理解,年過半百了,,何必開啟新的研究方向,?他卻說,興趣更重要,,自己年過半百轉(zhuǎn)換研究方向,沒有糾結(jié)得失,,也沒有那么多思想負擔,。他還說,“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要有勇氣做困難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有影響力,。
接受采訪當天,,他特意佩戴了一條棗紅色的領(lǐng)帶。這條領(lǐng)帶是2003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佩戴過的,。這次佩戴,,是為了慶祝他的學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巖及其團隊首次將果蠅送上中國空間站,,開展太空實驗,。在“果蠅上天”的籌備期間,郭愛克多次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為項目細節(jié)把關(guān),。
37歲讀博:“救了我一把”
《中國科學報》:你有兩段特殊的留學經(jīng)歷,請談?wù)劗敃r的背景,,以及這兩段經(jīng)歷對你的影響,。
郭愛克:1959年我高中畢業(yè)后去蘇聯(lián)留學,是國家選派的,,專業(yè)也是國家定的,。一去5年多,1965年從莫斯科大學畢業(yè),。之后經(jīng)歷了“文革”,,我一下子從25歲變成了35歲。所以,,37歲去德國進修學習,,真是“救了我一把”。
我當時的信念是,,這些不確定的困難可能不會存在太久,,但許多確定性的東西還在,,那就是一個人的理想、追求和初心,。
我的德國導師比我大兩歲,,他建議我拿學位。他說:“中國將來的發(fā)展是需要博士學位的,。作為一名科學家,,沒有學位,在西方做科學研究不方便,?!睅捉?jīng)波折,我才獲得了在德讀博的機會,。
祖國花了太多心血讓我們成長起來,,我內(nèi)心很感恩。
《中國科學報》:德國的博士學位以高標準和嚴要求著稱,,為何你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內(nèi),,以“特優(yōu)”的總成績拿到德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郭愛克:現(xiàn)在想想,,兩年內(nèi)拿到博士學位是比較困難的事,。我只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搶回丟掉的時間,。
我用馬克思“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話鞭策自己,。人的創(chuàng)造力爆發(fā)時,是可以實現(xiàn)的,。我就是要踐行容國團(新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乒乓球男單世界冠軍)的名言“人生能有幾回搏”,。
德國科學技術(shù)交流中心中國學術(shù)交流事務(wù)的相關(guān)負責人寫信給我說:“我們非常希望你能夠順利拿到博士學位。這將是中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德國拿到的第一個博士學位,。”我將這種鼓勵變成了動力,。
《中國科學報》:生物物理所的老所長貝時璋院士也曾在德國留學,。據(jù)說你博士畢業(yè)回國時,他還專門接見了你,。當時他都跟你聊了些什么,?
郭愛克:其實沒有特別聊什么,貝老平時是言語不多的學者,。貝老和我有一樣的德國留學背景,,他是1928年在德國拿到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的,。所以對我來說,我們除了師生關(guān)系,,還有一樣的德國情結(jié),。
他和我聊起母校圖賓根大學和他最要好的老同學。他的老同學,、母校曾多次邀請他回德國看看,,他都婉拒了,說自己沒有做出成績,,無法向母校匯報,。他最終也沒有再回母校。
我曾受貝老委托,,看望過他的同班同學,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讓我很感動,。貝老對晚輩非常愛護,。我們領(lǐng)域有很多德文文獻,當時我們德語不過關(guān),,大量的原始文獻都是請貝老翻譯的,。有些尚無對應(yīng)的中文詞匯,都是由他命名的,。
53歲換研究方向:布局“果蠅飛天”
《中國科學報》:你在53歲時才開始研究果蠅的學習記憶,,是什么契機讓你決定轉(zhuǎn)換研究方向?
郭愛克:1992年,,第十九屆國際昆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在分組討論會上,我聽了一位德國教授的報告,,是關(guān)于果蠅的視覺學習記憶的,。當時我很激動,這么小的2毫米的昆蟲,,竟然能學習記憶,?
報告結(jié)束后,我立刻問他可不可以合作,。其實,,這個合作請求是蠻大膽的,我沒有工作基礎(chǔ),,以什么合作呢,?這名德國教授把我的請求轉(zhuǎn)達給了他的實驗室負責人——M.Heisenberg,后者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量子力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W.Heisenberg,。他們很歡迎我去德國學習,。
臨走前,,我怕果蠅太小了、看不清,,還匆匆去北京王府井的眼鏡店買了一副老花眼鏡,。回國后,,我在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果蠅學習記憶實驗室,,那是1993年。
《中國科學報》:生物物理所在空間生物學領(lǐng)域有輝煌的歷史,,曾經(jīng)完成過“小狗飛天”這樣的標志性項目,。為何選擇以果蠅作為模式生物,開展空間生物學研究,?
郭愛克:生物物理所在建所之初,,貝時璋所長就布局了不拘一格的前沿、交叉方向,,包括宇宙生物學,、仿生學、細胞生物學,、放射生物學,、理論生物物理等。貝老和錢學森先生的關(guān)系甚好,,所以我們對航天科學一點都不陌生,。
我研究果蠅在亞磁條件下的學習記憶,這是受毛主席的一首詞的啟發(fā),。1957年,,毛主席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寫道:“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p>
地球磁場為30000nT ~70000nT(納米特斯拉),,火星、水星表面磁場大約為地球磁場的1/100或1/1000,。那么,,“吳剛”“嫦娥”在月球上有后代嗎?后代會學習嗎,?為此,,我們想到用果蠅先在地面做實驗。由于果蠅體形小,、傳代便捷,、行為菜單豐富,、基因操作成熟,就成了很好的實驗對象,。
這是交叉學科研究,。中國科學院相關(guān)研究所為我們研制了實驗裝置,可在實驗室打造亞磁小環(huán)境,。就這樣,,2004年我們發(fā)表了果蠅在亞磁條件下世代學習、記憶的研究論文,。
《中國科學報》:得知果蠅即將登上太空的消息時,,你說“就像當年送子弟兵過鴨綠江一樣”,為何會有此感慨,?
郭愛克:這句話是脫口而出的,。在知道這個消息前不久,我到過丹東鴨綠江大鐵橋北岸,,那是中國抗美援朝的歷史見證,。當時鴨綠江大鐵橋被美軍攔腰炸斷。我在橋上的感受就是,,中華民族一定要自強,國家一定要強大起來,。
《中國科學報》:在你看來,,這一實驗將為未來的空間生物學研究帶來哪些新的可能?
郭愛克:這對我們探討生命起源和智力演化很有啟示意義,。這是開創(chuàng)性的“從0到1”的無人區(qū)研究,。如果這些問題能深入下去,給出新知識,、新概念,,就沒有白把果蠅送上天。
人們經(jīng)常聊起未來移民到火星,,那就必然有此一問——那里的環(huán)境,,包括地磁環(huán)境適合人類嗎?
在2006年的一次國際評估考核會上,,我匯報了在亞磁條件下的果蠅世代認知研究,。
當時,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Torsten Wiesel提問:為什么要做亞磁認知研究,?我回答:為了探索宇宙,。宇宙學告訴我們,“在直徑長達十萬光年,、擁有上千億顆恒星的銀河系中,,我們地球人很可能是唯一的智慧生物”,。那它的演化機制和條件是什么?198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Jean-Marie Lehn說,,“生命不是意外”,,“宇宙通過自組裝的方式不斷演化,從而產(chǎn)生復雜的物質(zhì)形式,,包含從粒子演變?yōu)橛兴季S的生命體”,。
84歲新感悟:人人都有可能成功
《中國科學報》:你現(xiàn)在每天工作節(jié)奏如何?
郭愛克:我的作息和年輕時幾乎沒有多大區(qū)別,,從不睡懶覺,。一般來講,早晨6點起床,,開始工作,。我的生物鐘比大自然時鐘還要準,到時間就能自然醒,。晚上忙時,,差不多要折騰到11點。
《中國科學報》:工作之余,,你有哪些興趣愛好,?這些是否對你的科研思維或生活態(tài)度有所啟發(fā)?
郭愛克:我平時喜歡看看書畫,、聽聽音樂,。我喜歡自然哲學,認為好的科學研究在哲學上一定是好的,。我喜歡具有一定自然哲理的詩畫,,比如“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N叶嗄陙硪恢焙芟矚gM.C. Esher ,、豐子愷的畫,,還有畢加索的一些畫。
我舉一個受Esher的畫啟發(fā)的例子,。視覺計算理論中有一個2.5維表征的概念,,不好理解。我看了Esher的一張有關(guān)蜥蜴的畫,,立刻就明白了,。圖中的蜥蜴正從二維紙里爬出來到達一本厚書的邊緣,正在往上爬但還未爬上去的那個瞬間狀態(tài)就是2.5維表征。
再講一個科研中受啟發(fā)的故事,。1999年夏天,,我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訪學時,閱覽室墻上掛著一幅非常漂亮的畢加索的畫,,畫中一個男孩和女孩在沙發(fā)上擁抱著,。因為我的研究方向是視覺認知,當時我聯(lián)想到,,可否用計算仿真方法模擬該認知抉擇過程,。我與唐世明博士合作的第一篇論文投到《科學》,很快被拒了,。但由此倒逼我們開啟了果蠅兩難抉擇研究,,由此有了2001年我們在《科學》上發(fā)表的中國神經(jīng)科學領(lǐng)域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中國科學報》:你為什么能在84歲高齡還有這么高的學術(shù)熱情,?
郭愛克:現(xiàn)在人們經(jīng)常講弘揚科學家精神,,我不敢說自己身上有這種精神,但我從老科學家身上看到了,,也養(yǎng)成了這樣一種工作習慣,。
貝老100歲生日之際,還約我到他家談了一個多小時,,主要內(nèi)容是納米生物學的科研前景,。
我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動物研究所留學時,老所長是著名的蜜蜂舞蹈語匯的發(fā)現(xiàn)者Karl Ritter von Frisch,,他是197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這位老先生94歲還在工作,堪稱榜樣,。
《中國科學報》:如果讓你對科研后輩,特別是青年科學家,,提出一些建議或寄語,,你最想說什么?
郭愛克:首先是“敢為天下先”“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要有勇氣做困難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有影響力,。如果一項工作非常容易,,那也用不著你去做。
我最敬仰的科學家是錢學森,。我最近學習了他的一句話:“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wù)。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的獎賞,?!?/p>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這世上不只是少數(shù)人才能成功,。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銀河”(大腦),、“歷史長河”(實踐)、“冪律”法則(抉擇),。深信三者的互動將成就每個人的智慧人生,。
我們追求的不一定是諾貝爾獎、奧林匹克金牌那樣的成功,。只要努力了,、盡力了,做到最好了,,最重要的是有益于人民了,,就是一種成功。我希望人人都能實現(xiàn)這種意義上的成功,。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25-01-13?第1版?要聞)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